【鸣潮】资深编辑分享创作干货,饶翔、汪雪涛走进“栖阅大家讲堂”
8月3日,资深《光明日报》副刊主编、编辑高级编辑饶翔,分享与《中国作家》纪实版副主任、创作副编审汪雪涛共同走进栖霞区“栖阅大家讲堂”活动,干货以“央媒国刊资深编辑谈写作”为主题,饶翔鸣潮为读者带来一场精彩的汪雪分享会。 汪雪涛介绍了《中国作家》杂志社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关系。《中国作家》创刊于1985年,进l讲堂是栖阅中国作协直属的“五刊一报”中最晚成立的。当时新中国已经历了“十七年文学”和“伤痕文学”等重要时期,资深处于“改革文学”末期。编辑随着《中国作家》创刊,分享中国的创作现当代文学史步入“新现实主义”时期,并逐步走向高峰。干货 《中国作家》为适应市场需求和读者兴趣,先后创办了纪实版和影视版刊物,不仅刊发了许多优秀的报告文学和影视作品,也为作家提供了文学原创作品展示的携程多元化平台。现如今,《中国作家》体量庞大,每个月出版三期,总文字量接近百万。 汪雪涛还为大家重点介绍了报告文学(非虚构文学)。他表示,报告文学通常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真实性,尤其在反映社会现实和重大事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,与小说、庆余年2散文、诗歌和儿童文学等大家熟知的文学体裁一样重要。 他还为大家推荐了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报告文学作品,如《马家军调查》和《落泪是金》等,这些作品直面社会问题,揭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真相。 饶翔介绍了报纸副刊的功能和特点。他表示,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,就报纸整体来说,新闻版面已经占了大多数,副刊就是为了丰富报纸的内容的,使报纸的面目多元化。相对于新闻的快,副刊相对慢一些;相对于新闻的动,副刊相对静一些;相对于评论的犀利,副刊更柔软蕴藉一些。通常在严肃的新闻报道后用亲切、柔软的方式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,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新闻性。报纸副刊应一边连接着文学,一边联系着社会,社会热点应该能有所反映。 此外,饶翔还与大家探讨了中国文学创作的批判和反思精神,他以赵瑜、徐迟等作家的作品举例,分析了他们作品在文学层面之外强烈的现实关怀和社会责任感。饶翔表示,当代文学有时缺乏这种深度思考,没有对人物丰富性和现实矛盾的深入揭示。他呼吁文学应该提供比单纯的宣传更多的内容,描绘广袤的世界。 最后,饶翔作为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评委,向广大读者隆重推荐了本届骏马奖江苏获奖作家向迅的获奖作品《与父亲书》。他说,这部作品反映了中国式父子之间的深挚感情,文字优美、感人至深,是当代长篇散文的典范之作,值得广大读者阅读。 巧合的是,向迅也是栖阅大家讲堂的嘉宾,曾于今年4月13日做客栖霞区图书馆,分享其散文和小说新作。分享结束后,汪雪涛和饶翔还耐心回答了现场读者们的提问。 据悉,“栖阅大家讲堂”是栖霞区2023年以来重点打造的阅读活动品牌,已陆续邀请了三十余位名家、大家来到栖霞,走进栖霞区图书馆与市民共读好书、分享心得,掀起了多读书、读好书的热潮。未来,“栖阅大家讲堂”活动还将献上更多精彩,欢迎广大市民关注“南京市栖霞区图书馆”微信公众号报名参加活动、获取最新活动信息。 通讯员 乔衍 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