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名称

【文心一言】临时搭档仅4天,“摇人组合”靠什么创造历史? —

2024-09-18 08:43:12

作者:AG真人国际·(中国)官方网站-登录入口


巴黎奥运之旅,临时搭档的临时历史张之臻(右)/王欣瑜收获网球混双银牌。 图/新华社


组队4天就收获了一枚奥运银牌,搭档这个成绩让张之臻/王欣瑜的仅天巴黎之旅很完美。8月3日凌晨,创造在罗兰·加洛斯结束的摇人组合文心一言网球混双决赛中,张之臻/王欣瑜1比2不敌捷克组合马哈奇/西尼亚科娃,临时历史但一枚银牌已是搭档中国网球在这个项目的最好成绩。


按原计划,仅天张之臻与郑钦文搭档混双,创造但因为单打连续遭遇恶战,摇人组合郑钦文含泪放弃混双比赛。临时历史张之臻赛前一个多小时才打电话“摇人”找到王欣瑜,搭档没想到两人一路连胜打进决赛。仅天就在巴黎奥运会期间,创造张之臻的庆余年女儿也降生了,大家打趣他的这届奥运会成绩是“千金一银”。

缘分

张之臻电话“摇人”,王欣瑜穿硬地鞋上场


今年初联合杯期间,张之臻首次搭档郑钦文出战混双,两名以单打为主的球员彼此感觉都不错,便商量着巴黎奥运会有机会一起打混双。凭借上半年不错的表现,张之臻/郑钦文如愿拿到奥运席位。


来到巴黎,两人一直按照计划准备混双比赛。女单第3轮,郑钦文在巴黎高温下耗时3小时10分钟逆转美国球员纳瓦罗。按照赛程,当天她还要和张之臻参加混双首轮比赛。但从当时的鸣潮情况来看,身心俱疲的郑钦文无论体力还是精力都不在最佳状态,放弃混双保住单打是一个明智的选择。


郑钦文说,她是想继续参加混双的,但团队经过慎重考虑决定退出。因为那时候即便上场,体能已经到了极限的她,不一定能拿下那场混双比赛。当时,郑钦文还不知道奥运会双打比赛可以临时换人,她还为爽约张之臻感到难过,“那个时候我哭了,奥运4年才一届,我觉得特别对不起他。”


张之臻在决赛中回球。 图/新华社


收到了郑钦文的信息,张之臻说特别能理解,毕竟她刚刚打完一场3小时比赛。“我和她都是单打主项的运动员,换作是我,也可能要放弃混双。”就在张之臻开始查看回上海的航班信息时,突然想到奥运会有规则是可以临时换搭档的。


张之臻随后开始电话“摇人”,他第一个找的是已经结束女单、女双比赛的王欣瑜。巧的是,王欣瑜当时正在罗兰·加洛斯做理疗。其实,王欣瑜当天也在看返程机票,只是觉得有点小贵就没订。尽管随身带了球拍,但王欣瑜并未带土场球鞋,最后穿着硬地球鞋就跟张之臻上场比赛了,“摇人组合”就这样开启了神奇的奥运混双之旅。


相比以单打为主的郑钦文,王欣瑜的双打经验相对要好一些。去年法网,她曾在罗兰·加洛斯拿到女双冠军。郑钦文也表示,在得知张之臻找到王欣瑜搭档时如释重负,“我觉得王欣瑜的双打表现,起码在那个时候可以做得比我更好,我已经没力气了,她则是一个很新的状态,我为他们感到开心。”


神奇

临时搭档一路逆袭,离金牌仅两分之遥


尽管此前未在一起搭档过,但张之臻和王欣瑜曾在一次表演赛中合作过,在场上不算很陌生。混双比赛只有16对组合,且大多都是临时配对,这给了张之臻/王欣瑜机会。首轮比赛,他们2比1逆转巴西组合史蒂芬妮/维尔德。


首轮比赛过后,张之臻的教练吴迪表示,两人从红土战绩和发挥来说都比较稳定,进入状态也很快,场上沟通也很顺畅,“整个状态都是在线的。”


第二轮,张之臻/王欣瑜挽救两个赛点,2比1逆转了2号种子、澳大利亚组合伊布登/佩雷兹。半决赛又以同样比分战胜荷兰组合库尔霍夫/斯楚尔斯,历史性打进决赛。


在他们半决赛出场前,郑钦文刚刚战胜世界第一斯瓦泰克,晋级女单决赛。这个好消息对张之臻/王欣瑜是莫大的动力,两人也一鼓作气打进混双决赛。“毕竟我们来巴黎前,可能没人能预料到这点。”张之臻说。


此番征战巴黎,张之臻不仅收获银牌,女儿也在此期间出生。 图/新华社


混双决赛,张之臻/王欣瑜的对手是捷克情侣组合马哈奇/西尼亚科娃。有意思的是,马哈奇是张之臻在巡回赛的双打搭档。两人在此前的男单首轮就有过交手,张之臻遗憾止步。


相比张之臻/王欣瑜,马哈奇/西尼亚科娃的双打经验更为丰富,西尼亚科娃更是拥有9个大满贯双打冠军。与前3场比赛一样,张之臻/王欣瑜再次把比赛拖进抢10,且一度8比6领先,可惜最后连丢4分无缘金牌,但这枚银牌已经创造了中国网球历史。


“赛前都没想到能拿牌,但今天走到这一步还是有点可惜,离金牌只有两分之遥。”张之臻说,两人没有什么压力,在场上也很享受奥运决赛的氛围。王欣瑜也表示,一路打过来,对手实力都很强,两人第一次配对就能收获一枚奥运银牌,已经很开心了。


也是在巴黎奥运会期间,张之臻的女儿出生了,妻子张思昊在混双决赛前透露了这一消息,并透露孩子目前的限定名叫“张奥运”。大家都打趣,张之臻巴黎奥运的成绩是“千金一银”。结束奥运征程,张之臻随即退出了下周开始的ATP1000蒙特利尔大师赛,将返回上海陪伴妻女。

首席记者 孙海光

编辑 王春秋

校对 刘军